科研实力明显跃升
学校扎实推进科研兴校战略,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在省内高校成立科协和社科联组织,制订、修订20余项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奖励与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在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成果获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90项、地厅级项目219项、横向项目181项,到账经费共计11093.44万元;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6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2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发明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46部;申请专利178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历史性突破,转化经费近300万元;获批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1个、省厅级科研平台6个,校地共建科研平台3个;创办“伏羲大讲坛”,先后邀请5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场。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十三五”科研成果汇总
学术论文发表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出台相关奖励办法,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内生动力,并积极引导教师做立地文章,服务地方发展和“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高级别论文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共获准立项国家级项目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
成果获奖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共有30项成果获得省级奖励,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十三五期间,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地共建基地。另外,组织申报、评审并立项建设了27个校级研究机构、28个院级研究机构,初步构建起了“省—校—院”三级科研平台体系。
申请授权专利有大的增长。十三五期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87个,软件著作1个,发明专利16个,外观设计10个。
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获得专利和技术秘密共计150多项,其中章德玉博士的“4N5高纯钴制备技术产业化”、“6N高纯铜制备技术产业化”和“5N高纯钴电解精炼技术”研发的三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让,是我校探索成果转化模式的新尝试,也充分发挥了制度的引领导向作用,也是我校截至目前获得的最多和最高的转让费。
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以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龙头,以各专业实验实训室为创新创业项目抓手,以科技园为创业孵化阵地,全面实施早谋划、高起点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主线,构建起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竞赛、项目、孵化、创业”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成天水师范学院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在基础上筹建天水师范学院科技园,入驻创业项目团队(公司)30多个,入驻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团队50多项。成功申报市级众创空间,入选“甘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获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61项。机构,初步构建起了“省—校—院”三级科研平台体系。
学术交流广泛进行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十三五期间,学校举办的“科·文”讲坛、“伏羲大讲坛”系列学术报告会,共邀请到包括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侯正猛院士在内的近500名专家来学校作学术报告;学校还举办了“‘一带一路’暨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历史”、“第六届全国汉语语汇学暨中华谚语研究学术研讨会”、“全省高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论坛等21场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编辑:黄亚珠
责编:姜玲音
编审:罗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