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李正元亲切会见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代表团
校长安涛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来学校讲学
甘肃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陇东南分会在学校成立
文化界、曲艺界艺术家与学校学子共话艺术人生
学校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耤河岸边,多少青春的爱恋。麦积山下,小花也有春天……”8月30日下午,这首名为《我的精神家园》的天水师范学院校歌正式发布。在这首旋律优美、催人奋进的校歌中,既描绘了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和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又展现了学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担当,堪称学校建校60年来的生动写照。
无独有偶。9月8日晚,为庆祝建校60周年而专门创作的微电影《闻道花开》举行了首映仪式。这是一部讲述天水师范学院60年来扎根陇东南,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努力做陇东南“教师摇篮”的影片。在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中,同样展示了“明德、新民、至善”的校训以及“困境中求生存、奋进中谋发展”的精神。
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60年间,三迁校址,七易校名,在艰辛创业中,实现了蜕变。1988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表彰奖励;199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机构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家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60年的峥嵘岁月,铸就了她的丰厚底蕴,60年的风云激荡,磨砺了她的坚毅品格,60年的艰苦创业,孕育了她的辉煌业绩。如今,站在60周年校庆的门槛上,回首过往,天水师范学院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青春,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战略规划有高度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贯彻落实这次大会精神,学校党委组织就“建设什么样的天水师范学院?”和“怎样建设天水师范学院?”在全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学校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今年8月19日至22日,国家领导人到甘肃进行考察调研。其中,实地考察调研了山丹培黎学校和古浪县西靖富民小学,并就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天水师范学院随即召开了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了深化改革、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天水师范学院所在的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围绕这一区位特点,学校逐步确立了办学目标,即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是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省、走向全中国。即学校辐射兰州以东、宝鸡以西、固原以南、广元以北的广大区域,成为国家在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甘肃省高等教育优化布局中的关键支撑点。
2019年,学校党委书记李正元和校长安涛在发表新年贺词时指出,面对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学校要努力做到“三个主动”,即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从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四个转变”,即推进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进传统师范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推进“学院”向“大学”转变、推进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实施“五大战略”,即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科建校、科研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夯实内涵,厚植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四条路径”,即坚持转型发展、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为学校跨越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学科建设有力度
学科建设是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学校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学校综合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龙头作用。天水师范学院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8月29日,学校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启动大会举行。学校分别与各二级学院院长、17个重点学科带头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为17个重点学科带头人颁发了聘书。
学校党委书记李正元在会上强调:“我们要以建好省级一流特色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为突破口,以中国史、生态学和智能制造三大学科群的构建为统揽,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相关学科影响力,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释放更大空间,巩固和带动学校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紧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趋势,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等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拥有中国史、生态学两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群;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有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有6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别特色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
在机构设置方面,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3个教辅单位,23个党政管理机构及群团组织;设有19个校属科研机构,30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平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同时,天水师范学院还按照提升学科水平、坚持错位发展、抢占学科制高点的要求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发展重点,推动学科升级和学科转型。进一步统筹推进了学科整合,构建起基础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结构合理,学科群、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项目层次分明,传统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应用学科特色更为鲜明,文理工融合发展的学科新体系。
师资队伍有强度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翻开学校60年发展史,张鸿勋、雒江生、樊文礼、何万生、马超、雍际春、呼丽萍、马冬梅、郭昭第……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呼之欲出,与学校发展成就交相辉映。正是这一代代学者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学校今天的辉煌。
一直以来,学校都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抓手,以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为目标,努力抢占打造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高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014人(其中专任教师721人),有教授(研究员)103人、副教授274人,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67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2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余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80余人。
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扣“充实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建设主题,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实施名师培养计划与“青蓝人才计划”,实施“伏羲人才工程”,打造支撑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仅在2018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8名博士,柔性引进课程博士70名,聘请兼职教授20名,启动了秦大河院士工作站建设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郭昭第教授负责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共有46名成员,入选各类省级以上人才库、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8人次。2000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63部,主编及合作出版大型辞书《谚语辞海》等著作20多种,在《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31篇。主持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4项。132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9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等。
人才培养有温度
翻开甘谷三中的教师花名册,在“毕业院校”一栏填写“天水师专”或“天水师范学院”的就有126人,占到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年龄及学科覆盖率接近全部。在他们当中,既有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校级领导,也有业绩卓著、高山仰止的教学泰斗,还有初试锋芒、脱颖而出的教学新秀。在几十年的坚守中,他们用执着与才华改变着教育生态,收获着教育的硕果。
而这仅仅是天水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650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873人,研究生366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167人,留学生3人,预科生96人。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奋战在陇原大地以基础教育为主战场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升本以来,学校坚持面向贫困地区,主动适应陇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县及县以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础教育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如今,学校实施的质量立校战略已初见成效。全面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健全了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建立了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别奖励23项,省部级奖励269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连续6年位列甘肃省省属院校之冠。学校旋鼓舞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获金奖;女子曲棍球队7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女子甲组冠军等。在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
研究生培养同样成绩喜人。获全国教指委、甘肃省教学成果奖5项,在全国研究生教学技能比赛、专业竞赛中获奖30余项。15人获国家奖学金,10余名研究生获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3篇论文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党建工作有硬度
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党建放在首位,全力推进内涵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月11日,国家教育部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领导一行来校调研,对学校的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党委现设中层党组织21个,党支部52个,共有党员1116名。学校把2019年确定为学校支部标准化建设年和“谋深做实争先进位”作风建设年,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表”、划定“路线图”、靠实“责任状”,总结提炼出“5251”工作思路,通过强化学习、树立标杆,在提高认识和示范引领上下功夫,切实让党支部的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将机关党总支调整设置为机关党委,下设支部按部门设置,实行支部书记与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按照“中心工作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的要求,成立了“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党支部”“甘肃省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党支部”“学校派驻秦安县王窑镇驻村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委书记、校长等学校领导定期到学院开展座谈、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并分别走上讲台,为大学生讲形势与政策课。同时,学校不断推进思政课创新计划和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平台,拓展思政课教学第二课堂,通过读经典原著、观看经典影片、演唱红色经典歌曲、开展社会调查、举办实践作业展,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多年来,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严格以1∶200配齐辅导员,通过谋划四大攻坚战“8+3”改革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真正维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研究有深度
今年3月初,甘肃省政府部门公布了2018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学校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呼丽萍研究员申报的“甜樱桃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技术研究”荣获201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为学校科研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呼丽萍被许多果农亲切地称为“财神爷”。她带领的中心通过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先后为30多家企业、合作社和200多名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80%以上,中心建立的13个大樱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果园5.3万亩,每年新增效益达1亿元以上。此外,中心每年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30多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8600多人次。
此外,学校瞄准甘肃省战略发展需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好天水师范学院科技园,这是学校科研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建好已有的11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基础上,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残疾人运动与康复、乡村振兴、融媒体、智能制造等方向培育新建了若干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新型智库,并重点培育了10余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在国字头的科研平台建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项目114项,省(部)级项目316项;2016—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国家社科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153项。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有50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107项;出版专著、教材850余部;2018年获省级科研奖励16项,其中省社科一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校获奖质量和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000余篇,其中,在SCI、E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在CSSC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合作交流有广度
7月17日,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与文化部中国事务专员、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前校长、教授Thomas Hanschke博士一行13人和德中科技与教育交流协会负责人王文博先生到天水师范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学校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一致表示在教师培训、学生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先进办学经验。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16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学校已选派100余名优秀学生赴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和教育机构学习。学校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美国等多个国家的5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2009年以来,共聘请来自英国等7个国家的长期文教专家26人来校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
学校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丝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学科科研建设水平,密切校地、校企联系,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进产教融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目前,学校与兰州大学开展深度实质性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在生物学、教师教育等学科开展合作,与秦州区、市委宣传部门、天水市电商学院、小陇山林业部门、碌曲县等签订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实施服务地方行动工程。加强了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围绕中兴通讯合作项目、天水市电子商务学院等已有平台,着力建设了一批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打造了校企、校地合作的新亮点。学校围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人才知识更新需求,依托职业培训学院积极开展各类专题培训,不断打造高端培训品牌;深入开展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生态、文化重大战略和制度政策的前瞻性研究,积极承担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专项课题研究,为政府部门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恰逢天水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盛大节日,学校组织万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经过各大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天河之水,白露为霜。披沙沥金,日夜流淌。天水师院,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源远流长。60年的故事,低吟浅唱,说来话长;60年的回忆不仅漫长,且有着沉甸甸的分量。60年的精彩与辉煌,已然成为过去。告别过去,展望未来。明天,学校将去向何方?新时代天水师院人给出了响亮的回答:秉承“明德、新民、至善”之校训,践行“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之精神,学校向着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继续拼搏,再创新的辉煌!(谢克 谢丽芳 张跃志)
编辑:黄亚珠
责编:罗文研
编审: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