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 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校师生中掀起热烈反响

发布: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2025-10-24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天水师范大学师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全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固本拓新、争先进位,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师大智慧和力量。

党委书记刘振奎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完美收官、开启“十五五”规划新征程的关键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水师范大学将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统揽全局,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深化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科研创新带动教学升级,着力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大科研工作支持力度,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聚焦地方与行业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将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长汪聚应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抓住难得机遇、顶住各种挑战、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历史性盛会。我们将紧紧围绕“十五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以“学科筑峰”工程为引领,持续加强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与时俱进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基础学科、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融合发展,以学科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在人才“引、育、留、用”上全链条发力,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教师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建设,始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培养更多潜心教书、精心育人的“四有”好老师,奋力开创强师强教新局面,书写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武胜文表示,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政治任务,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注重抓好“关键少数”、激发“群雁活力”,分众化、差异化、全覆盖地组织个人自学、交流互学、实践研学,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感召师生、凝聚师生。深入优化宣讲队伍、宣讲内容、宣讲阵地,切实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打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理响校园 ‘声’动师大”特色宣讲品牌,推动“阐述式”“互动式”“沉浸式”宣讲零距离、不断线,让党的“好声音”成为遍布校园的“最强音”。

发展规划处处长赵百祥谈到,发展规划处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实践指引,在全面总结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特色亮点的基础上,对标对表党和国家“十五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目标定位,全方位、高质量谋划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主动融入学校发展大局,聚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推动“一校三区”融合发展,紧盯数智化教育赋能发展等重点工作,着眼内涵式发展,建立健全制约学校发展的治理体系,分层分类细化优化各项发展指标,科学制定评价指标,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蓄势赋能。

教务处处长杨学良谈到,教务处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及时将全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思政引领,确保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动对接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服务贡献度,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

科研管理处处长王弋博谈到,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将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着力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牵头或深度融入省市创新联合体,针对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技术,实施跨学科、大协作的协同攻关。重点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医药现代化等区域优势领域,部署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攻关,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形成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的积极性,确保在“十五五”期间,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与实效实现跨越式提升。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潘卫仓谈到,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将带领全体学工干部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学校人才培养和中心工作,科学编制我校学生工作“十五五”发展规划。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深入实施“润心行动”,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思政引领力,加快推进智慧学工平台建设,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思想引领有力、管理服务高效、发展支持精准、师范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尹志宏谈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立足专业优势,立足地域特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要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强化使命担当,以全院师生的实际行动践行全会精神,为培养具有历史文化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王军海谈到,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将其贯彻到学院各项工作中,着力推动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高质量发展。在教育教学方面,要紧密围绕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学院实际,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在艺术创作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文化特色,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创作水平,为“十五五”规划的实施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建军教授谈到,学院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全会审议的“十五五” 规划建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论断提供理论支撑。学院会把全会精神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阐释党中央科学判断与战略部署,以新时代伟大成就引导大学生立强国志、践报国行;围绕全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防范风险等部署加强研究,发挥智库作用,为区域发展贡献马院智慧。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赵玉祥谈到,学院将聚焦甘肃省在集成电路和电工电气领域优势,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贡献高校力量。

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副书记石国玺谈到,作为生物学院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机遇在前。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以生物学师范教育为根基,充分依托陇东南独特的生态与生物资源,聚焦陇东南山地特色循环农业、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与大健康产品研发等方向,强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产教融合,加快实现从传统“师范生物”向“特色生物”的跨越转型,力争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的科技与人才力量!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吴文婷说,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我将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创新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日常工作,通过“青言青语”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李学益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将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宣传全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与作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思政2班本科生华家乐说,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扎实的学理素养和生动的教学资源。积极投身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先进思想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商学院2023级法学1班本科生 张珍珍说,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耕法理基础,钻研法律条文,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对接,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做起而行之的法治践行者,用青春之力守护公平正义,努力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法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法治青春赴时代之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蒋一波说,作为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生,将努力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刻苦钻研,夯实专业基础,勇于创新实践,力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整理:樊军军/责编:周绪境/编辑:黄亚珠/编审:潘骥)

关闭

 
  最新资讯
  热点新闻
 
 

天水师范大学---新闻中心©2006-2013 联系电话:0938-8367704 0938-83626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邮编:741001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7号  陇ICP备15003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