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承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天水师范大学扎根陇东南,以独特的教育实践书写着“师范强教·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构建起“以师范教育为主体,以特色文化传承和特色产业服务为两翼”的办学格局,创新实施“抓师范教育强基础强能力强情怀,抓特色文化传承强品牌强传统强传播,抓特色产业服务强封测强农果强共生”的“三抓九强”行动,驱动学校在服务地方中淬炼成色,走出了一条西部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
抓师范教育强基础强能力强情怀
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实施学科专业强基础、实践模式强能力、基础教育服务强情怀“三强”行动,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教育硕士培养的跨越,铸就了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品牌。
一是学科专业强基础。以一流专业和课程为抓手,夯实师范类学科专业基础,持续构建学校层面负责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学院层面负责创新人才、教学系层面负责卓越教师培养的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开始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教育硕士培养,2018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承担“优师专项计划”和“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计划”培养项目,2022年入选教育部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目前,学校的16个师范专业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59门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师范类课程占比超60%。
二是实践模式强能力。学校创建了围绕“师能”的实践育人模式,即师德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会教学与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学会育人与乡村振兴、学会发展与就业创业深度融合的“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自2009年起,面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选派顶岗支教、“互联网+”混合支教等学生2.3万余名,受到新疆教育部门多次表彰。2022年获批评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试点高校。
三是基础教育服务强情怀。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扎根陇东南,服务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007年以来培养的3.4万余名师范生中,80.84%扎根基础教育,41.72%服务陇东南,他们用坚守诠释着“下得去、用得上、教得好、留得住”的特质。目前,累计有4000多人在新疆中小学校就业。天水市中小学校的多名教师毕业于天水师范大学,折射出学校深耕师范教育的丰硕成果,撑起了陇东南基础教育的一片天空。
抓特色文化强品牌强传统强传播
学校依托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实施地域文化强品牌、优秀文化强传统、语言文化强传播的“三强”行动,开展地域特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一是地域文化强品牌。聚焦伏羲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开展有组织的教学科研,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品牌。《甘肃历代诗歌选注·天水卷》等30余部专著、133项省部级以上社科奖项,见证着学术传承的创新实践。打造7门国家非遗虚拟仿真课程,开设天水雕漆等“第二课堂”,出版地域特色文化教材50余部。师生创作的旋鼓舞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秦腔《花木兰》登上央视舞台,《社火祭》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奖。
二是优秀文化强传统。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中国史等省级一流特色学科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阐释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于2018年获批教育部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叙事美学论要》《中国古代咏侠诗史》等20部专著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从2020级起自设“国学经典导读”等公共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学等微专业、“中国文学经典Ⅰ”“中国文学经典Ⅱ”等6门课程和人文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国学智慧教育创新实验研究”等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7项。
三是语言文化强传播。加强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际文化交流,探索高质量服务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创新模式。创新形成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五融合”工作特色,2023年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教师作品《春江花月夜》获全国二等奖。2024年承担新疆乌恰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项目,让语言之桥联通边疆。依托伏羲文化论坛、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10余场高端学术会议,将陇右文化之声传向世界舞台。
抓特色产业强封测强农果强共生
学校对接天水“老工业基地”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工业产业强封测、农业产业强农果、产学合作强共生的“三强”行动,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工业产业强封测。依托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等,加强芯片封测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与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研发改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线清洗等实用技术,帮助企业每年节约激光器进口费每台150万元、芯片设计修正成本100万元以上。研发的高精度低污染封装固化系统,实现支持SECS/GEM协议的工业控制器国产替代,新增工业产值1000余万元。突破的集成电路金属材料高纯制备关键技术,达到金属纯度99.99%。
二是农业产业强农果。依托甘肃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坚持“将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加强花牛苹果、大樱桃等特色农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甘肃苹果主产区,“果美丰”新型坐果剂破解了行业难题,推广至新疆、山西等地。苹果农药减施技术减少农药用量35.8%,推广至34.6万亩果园,助农增收2.9亿元。甘肃省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新品种56个,推广技术41项,实现亩产增收千元以上。学校“三区”人才科技扶贫团队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篇章。
三是产学合作强共生。依托产学合作项目和平台,加强校地企协同育人,构建校城共生、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格局。近5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5项,参与项目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微电子产业学院创新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年借助学校引入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企业项目真实案例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第四年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开设“华天人才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行业龙头共建教育新生态;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励491项,在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等国际赛事中摘金夺银。
六十六载风雨兼程,天水师范大学以“一体两翼”擘画蓝图,用“三抓九强”凝聚伟力——师范教育固本培元,文化传承守正创新,产业服务务实笃行。在服务西部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天水师范大学正以大地为卷、以奋斗为笔,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新篇章!(天水师范大学校长 汪聚应)
链接:天水师范大学打造西部高等教育新格局
责编:周绪境
编辑:黄亚珠
编审:潘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