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省教育厅公布《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4年甘肃省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专业认定结果的通知》,我校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历史学等3个专业获批甘肃省高水平“新文科”建设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文学概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美学原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14门课程。形成了以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获得者郭昭第教授负责的中国语言文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主体,以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文学概论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为依托,以2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获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成果为支撑的师范生全员成长成才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认真贯彻落实新文科理念,创设自设线下与在线通识课程,建构基础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优化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等教师教育课程,增设跨学科专业门类开放课程、实践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融通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德智体美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建构促进师范生全员成长成才的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探索和打造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文科专业教育地方师范院校特色模式。
小学教育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获批第一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获批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32项;自编教材7部;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批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获甘肃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3个;获地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6项。小学教育专业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全面实施和探索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五三”培养模式。主动聚焦教育扶贫和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新文科建设、新师范教育三个政策导向关键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机制三个专业内涵建设着力点,积极推进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和探索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基于实践需求和政策导向,解决“乡村小学需要什么样的好老师”的问题;基于历史传统和国际惯例,解决“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的问题;基于学科融合和实践取向,解决“小学全科教师应该如何培养”的问题,初步形成具有特色且有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新师范教育模式。
历史学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名师及各类领军人才称号13人次,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出版教材16部,省部级以上教学实验实践平台6个,省部级教改项目11项。历史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发展和地域文化建设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文学、哲学、逻辑学等通识课程和地域特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多学习资源。通过实习研习见习和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交换生制度,遴选学生到其他高校学习。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学术交流、进修深造等,提升教师学术视野和教学能力。基于学缘结构不断引进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在评价体系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论文、音视频作品、研究报告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四新”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专业改造升级和交叉融合,立项建设8个新文科示范专业、9个新工科示范专业和6个示范新型学院。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发挥示范专业、示范学院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造,打造“四新”建设新模式。
撰稿:王丽莉
审核:杨学良
责编:周绪境
陈玉珍
编辑:黄亚珠
编审:潘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