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抓住发展机遇,根据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性质和特色,紧盯学科、专业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和方向,及时进行学习、讨论和实施,开展了以下工作。
教学工作
一是修订培养方案。总结近年办学经验和各专业培养特色,确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以专业认证为指标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是启动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开展第二课堂学分申请与认定试点,探索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启动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工作,并完成2017和2018级各专业学生的首次认定。
三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发挥教学委员会成员作用,持续作好集体听课与评课。实现跨学院听课取经,重点安排新开课程、新进教师上课的听课与教学指导。有重点有计划培育青年优秀教师参加各类课程竞赛。通过听课,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课件制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启动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确定4门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同时对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线上教学)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完善。
五是开展线上教学交流及督查。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线上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全力保障线上教学质量,从2020年4月20日开始,学院开展线上教学听课交流暨教学督查活动,根据教学委员会和督导组听课安排,重点听取和检查新进教师课程、新开设课程的网上教学。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增进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推广,为提高新入职教师教学水平、培育优质课程、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是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为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深厚学养、有扎实教学能力、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院于2020年05月27日举办了“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2019-2020学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此次比赛搭建了教学交流和教学水平展示的平台,充分展示了我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良好风貌,为提高我院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一是申报成功“甘肃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评审。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中心2018年通过评估并评为优秀。2019年转型为“甘肃省大樱桃创新中心”。成立2个校级科研平台(甘肃大熊猫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和硫生物技术研究所);1个院级科研平台(陇东南功能植物基因组学与应用开发研究所)。其中,甘肃省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十三五”期间,围绕“中心”建设目标,从“加强管理,提高运行质量和水平;明确定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基础条件改善;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政的密切结合;拓宽渠道,增强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六个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建设工作。主要成果有:针对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二是积极申请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项目总经费583.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395.1万元,横向科技合作经费188.7万元。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三是实验条件明显改善,对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先后投入450多万元实验专项建设费,安排实验及办公场所4200㎡,建成了果品质量检测、果品储藏保鲜与加工、土壤营养与生理、植物组织培养四个功能实验室和一座微型冷库。四是中心以天水为重点在陇东南地区建立大樱桃、花牛苹果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和贮藏加工中试基地15个,示范面积达到10万余亩。五是中心主动和应邀参与各级政府与民间组织的技术培训上百次,培训各类人员达2万多人次。六是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初步达标,目前创新中心有固定人员47人,其中校内技术研发人员25人,校外技术推广人员22个,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约占48%,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约占32%,具有本科学位的研究人员约占20%。七是对外交流广泛,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共邀请省内外专家48人次,组织中心人员参与省内外技术、学术交流活动86人次,帮助甘肃华实高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及产品获得全国樱桃果品流通先进企业、全国樱桃“十大知名品牌”等称号。
二是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近三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省级项目16项。国家林业局项目6项,甘肃省教育厅、天水市科技局项目20多项。各类横向项目2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有所突破,如2016年呼丽萍研究员主持的“甘肃苹果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6YFD0201136)项目子课题,立项经费158万元,雒林通老师主持的甘肃省民生项目《麦积区规模化生态放养土鸡生产HACCP体系的建立与示范推广》100万元顺利通过验收。甘肃省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突出,中国教育报、天水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扩大了我院在应用转型方面的宣传和影响。
三是生态学评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微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污染生态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甘肃省教育厅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技术专利12项。
师资队伍与办学规模
五年内引进博士15人,晋升教授职称4人,晋升副教授职称15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获甘肃省陇原人才创新团队1个,甘肃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甘肃省陇原人才1人,甘肃省飞天青年学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1人,天水师范学院青蓝人才2名。学院现有各类教师51人,专职教师43人。获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为53%。学校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和“守正、奋进特别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我院焦成瑾教授被评为2019年学校“师德标兵”、王弋博教授被评为“教学名师”、呼丽萍研究员被评为“守正、奋进特别贡献奖”先进个人,学院举行了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呼丽萍老师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17年生物制药专业开始招生,目前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到2019年底为820人,共招收研究生28名,2019年开始招收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士,首次招生3名。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是专业定位合理,培养目标清晰。2018年以来,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强调毕业5年后的预期目标。生物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生物学教学人才和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侧重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方面的人才培养。
二是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体现能力要求。配合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方案每隔2-3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加大教师技能培养环节,加强师德教育,毕业生从师能力大幅度提升;创新班注重专业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环节,毕业生科研素质获得良好评价。近4年创新班研究生录取率平均为51.3%,比平行班高出近30%。大学生“挑战杯”获奖论文逐年增加。
三是依托学科与课程建设,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围绕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培育产生了生态学省级一流特色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3个校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建成4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3个院级科研平台,围绕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全体学生开放,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和专业素质。
五是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双融合”培养模式贯穿培养始终,科研促进和反哺教学,适应产业的教学实践等系统性的教学改革措施从未间断,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行业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不少校友已是生物学领域的行业能手。
六是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培养质量提供保障。不断完善教学与考核相关制度。在学校率先制订并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注重过程考核,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在线课程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逐步建立基于培养质量全程监控、持续改进和毕业生持续跟踪的反馈机制,为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取得的成绩有生物制药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生物科学专业2019年评为省级一流专业;2017年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评估,顺利通过2018年教育部组织的专业审核。
七是狠抓教学质量工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1门(植物生理学),校级精品课程2门“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校级教研项目20余项。获批省级资源共享课程1门,引进和使用省级优质在线课程2门;出版教材12部。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八是扩大专业联合培养基地。近三年来,我院与30多家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如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甘肃省商业检验研究所有限公司、天水市食品检测中心等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促进学生掌握和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树立安全标准和质量意识。在十三五期间,我院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地方产业结合,先后与普尔康药业有限公司、兰州雅华生物有限公司、甘肃丰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甘肃省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企业和高校进行了合作交流和互访。与陕西兰环集团、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局、甘肃丰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水秦州区秀金山农业综合开发园等企业合作,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
学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院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肃省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合作交流和互访。每年选派优秀大四学生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半年到一年的科研助理训练,2016年以来,共有17名同学到复旦大学学习,2019年派出5名学生到复旦进行实习。今年派出2名学生到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交流学习。2017年,我院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每年选派优秀大四学生到对方进行交流学习和科研训练,2017年以来,共派出7名本科生,2名硕士生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学习。2015年与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利用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细胞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对我院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专业学生进行细胞培养岗前培训,进行了四届学生的岗前培训,对学生掌握细胞培养技能,进行考研和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上海申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一次性招录8名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2014年以来,我院与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利用他们所在的麦积山小陇山实验林场基地,进行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的野外实习。
十三五期间,我院学界省级以上学术会议4次,包括甘肃省植物学会学术研讨会、全国大樱桃学术会议、甘肃省动物学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基础生物学课程教学研讨会。邀请兰州大学、耶鲁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交流约20多场40多人次;学院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多次,作报告20余次。
学生工作与第二课堂育人
三年来,学生获甘肃省挑战杯论文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3项。我院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赵阳安同学获2019年李政道奖学金。教师指导的团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2019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甘肃赛区特等奖1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甘肃赛区三等奖1项。
加强考研与就业辅导,考研率稳定在30%左右。就业率逐年提高,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4.34%。积极开展对“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完成大学生征兵工作任务,共有8人光荣入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确定4门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同时对2019年下半年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完善。
图
图
图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