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天水师范学院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收听收看两会直播盛况,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广大师生纷纷表示,今年的两会是“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进发的关键之年召开的重大盛会,我们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笃行不怠、踔厉奋发,早日建成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校党委书记刘振奎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这场“春天的盛会”不仅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更是凝聚发展共识的关键坐标。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重要任务,是对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具体化,为我们立足西北大地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紧紧围绕“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优化学科专业、完善培养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高地,在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中守正创新、挺膺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师院力量。
党委副书记、校长汪聚应表示,我们将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彰显教育作为。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做贡献,主动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瞄准新领域、新产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校企、校地、校政合作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突围破局、善作善成。牢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弘扬传承甘肃教育精神,努力打造创新性教学团队和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奋力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人才支撑。
党委组织部谈到,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必须主动对接服务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关爱,以贯彻落实学校“五大工程”重点任务和持续推进“领航•致远”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品牌创建行动为抓手,围绕学校拥有的师资力量、科技成果和文化底蕴,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努力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更加奋发有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宏图里书写“建设农业强国”的壮阔诗行。
教务处处长杨学良谈到,我们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政策语言”转化为“教学改革行动”,聚焦“新质生产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与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强化师德师风与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赋能,构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管理处处长王弋博谈到,两会对科技发展的重视,为高校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瞄准人工智能等领域,提前进行科研项目储备和资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潘卫仓谈到,作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者,将带领全体学工干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着力加强学风建设,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建立健全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体系,全方位关心关注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奋力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处处长金锋谈到,我们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本职,抓牢抓实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任务,不断深化学校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速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基础、创特色,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高质量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跟田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报告中稳就业举措令人振奋。我们将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帮扶,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合作交流处处长雒曲波谈到,我们将聚焦学校更名大学和高质量发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维度开放办学,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国家级、省级平台开展多渠道、宽领域、高水平的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如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中非大学联盟、留基委独联体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国际中文志愿者项目、举办国际会议等,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际化课程建设,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加强教育优质资源辐射,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建军谈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立足“两个结合”加强理论阐释与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深度融合。学院将紧扣会议精神,强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回应时代课题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罗海玉谈到,作为学院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办学中,我们将牢记报告内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加强对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建设,强化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制造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企业、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和产业研究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商学院院长王雪琳谈到,我们将紧扣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个学科门类,结合两会精神、围绕六个主要研究方向,论证并推进智慧城市管理课题研究;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满意度;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围绕现代物流和跨境电商等行业领域,鼓励教师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着力通过智库和资政报告等形式提高学院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赵玉祥谈到,学院将继续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紧抓学校“更大建博”机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砥砺前行,围绕学校重点领域工作任务,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校团委书记刘颖谈到,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将带头学习两会精神,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和“大思政”工作体系中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优势,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时不我待的干劲,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更名大学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会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商学院魏彦芳教授谈到,全国两会审议《代表法修正草案》是该法自1992年施行以来的第四次修改,旨在通过法治化路径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强合力。作为法学专业老师,我们要认真利用课堂开展普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法治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亚辉博士谈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将认认真真学习、全面理解把握两会精神,积极将两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善于引导学生自觉找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契合点,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一代”的使命担当。
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杨金凤谈到,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牢记共青团工作使命和任务,精心、倾心当好青年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知心人,将爱党爱国爱校、自立自强自信的种子播撒入学生的心田。
教师教育学院辅导员麻婷谈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关爱学生,敬业奉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教育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张苗苗谈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今后工作中,会借助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活动,将会议精神传达给学生,引导和教育他们关注国家发展,厚植爱国情怀,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针对就业难题,积极收集岗位信息,开展就业指导,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于董琦说,作为一名研究生,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必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两会精神,深入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严谨的态度,投身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张能能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足于国家发展与民生需求,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热心的生活态度去服务同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一班姚博灵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将全面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肩负起伟大使命,坚定信念,勇敢追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李洛桑旦增说,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时代同向同行,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奋进姿态。







整理:樊军军
责编:周绪境
编辑:黄亚珠
编审:潘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