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logo.png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 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辛勤耕耘二十六载,育得桃李竞芬芳

                                    ——专访天水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王弋博

发布:新闻中心    来源:教师工作部   发布时间: 2019-10-09

  

  

2019年,是王弋博教授在天水师院执教的第26个年头。这26年,她一直以自己特有的执着和直率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埋头苦干,育得桃李竞芬芳。

循循善诱育人才

26年来,王弋博教授培养成才的学生不计其数。他们中,有的远赴西藏支教20年,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有的长期在科研领域深耕,实践科学报国的愿望;有的成为中学教师,用殷殷之情培育着祖国的向阳之花;还有的直接做了她的同事,与她一道续写着天水师院教书育人的故事。

26年来,她所教授的课程从本科阶段的《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植物生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等等,几乎囊括了天水师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核心专业课,每门课的讲授都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自己主讲的“植物生理学”于2014年获批为甘肃省省级级精品课程,获得了学院师生一致的好评。

王弋博教授一直把建设完善的课程讲授体系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课题来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推动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她写教案总是反复斟酌推敲,不断补充前沿学科知识,务求精炼专业,有助授业解惑。她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善于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素质,将理论性、知识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她注重案例互动,利用具体的案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树立问题导向,擅于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她并不简单地讲解答案,而是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余分组收集资料,在下堂课之前把材料群发给班里所有人,引起大家共同的思考和讨论,最后再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她作出点评、补充讲解知识点、进行深度解析。在这个过程中,她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培养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她的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师生双向交流度高,教学相长成效明显。

2009年王弋博教授受聘为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受聘为天水师范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截止目前,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2名,其中1人拿到了国家奖学金,1人在第二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天水师范学院优秀硕士论文奖。

学以致用做科研

一说起科研,王弋博教授总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做科研要发自内心、充满激情、耐得住冷清,要讲一点儿理想主义。

她自己从1998年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起,就和科研打上了交道,至今已走过了21年科研之路。但这条路她走得并不平坦。曾经有一段时间,随着科研实验数据的不断获得、科研论文的不断发表,她却越来越没有了收获的喜悦,反而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思考:高校搞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教师能发表文章吗?在当今时代,科研成果不断更新迭代,科研文章自然也一样,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物质成果,没两年就会因过时而被淘汰。那么科研的实践方向又在哪儿呢?在天水师院科研底子还不坚实、科研氛围还不浓厚的情况下,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该如何争做科研带头人,努力把科研这块短板补齐呢?问题如磐石,坚硬冷峻,一时不得要领。但王弋博教授没有停止思考,战胜困难的勇气促使她更加积极地寻找出路,一次又一次总结、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向和方案。渐渐地,她想明白了:“天水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农业是重点产业,但人居生态环境不错,有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优势,因此防治环境污染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何不就从事农业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为维护天水的绿水青山做些接地气的事呢?”

就这样,2006年王弋博教授毅然放弃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到广东省土壤环境与生态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农业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深耕细耘。经过两年艰辛努力,取得了满意的研究成果,于2010年顺利拿到了她个人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向实用化科研方向迈进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应用科研能力,2012年她又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市政工程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水污染治理访学研究,了解了该领域世界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掌握了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013年回国后,她立即投身到甘肃省农业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的持续性研究工作中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前后获得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个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1个甘肃省教育厅产业引导项目、1个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4个天水市科技支撑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总额5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0余篇,依托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建成天水师范学院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她牵头的“生态学”学科成功获批为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群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她带领的“生态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天水师范学院校级教学团队。如今,这个“接地气”的科研事业,正在朝着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方向,朝气蓬勃地走在大路上。

率真守正为人师

王弋博教授是一个率真质朴、有真性情的人。她待人谦和热心、做事严谨较真,对是非辨得明,曲直看得重,又喜欢直吐胸臆,有点儿外柔内刚,因此也就免不了有时候与同事师友起争执,以致面红耳赤,但说过揭过,便不留芥蒂在胸中。因此,同事们认可她,学生们喜欢她,说王老师心正。

每年学院新生刚入学和大四学生快毕业时,王弋博教授都要专门给他们上一堂关于做人、求知、工作和生活的心得交流和心理辅导课。她用直率朴实的语言和新老同学们分享自己二十多年人生的积淀:学习是实现个人精神自由、提高生活品质和实现社会价值的最重要途径,一刻也不要放松;人活一生,要重事实、讲逻辑、有良知,自强不息;要锻炼好身体,学会控制情绪,保持阳光心态,热忱拥抱生活。

在每年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上,她也一定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不论何时,有任何问题或对教学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和她及时联系沟通,每电必接、每信必复。

课堂上是严师,课下是知心大姐、知心阿姨。她经常找学生一对一谈心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谆谆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生活上对学生问寒问暖,尽自己所能帮助贫困学生;竭尽所能给学生进行课业指导,帮助他们努力提高专业成绩和科研能力。多年来,她和自己教过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牢固友谊。

王弋博教授对年轻教师也满怀关爱之情,把自己多年的为师之道、教学经验和科研思想倾心相告,帮助他们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不断进步,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教师甘为“人梯”,切实发挥“传帮带”模范作用的优秀品质。

教学在佳境游走,科研向深处漫溯。这是对王弋博教授26年来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扎根高校教学科研一线,躬身践行理想誓言的真实写照。对她访谈间,能深深地感受到她身上那种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师道的尊严、坚守的执著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我们请她对自己走过的路做个小结,她略微有点激动地说道:“我执教以来最大的心愿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为国家、为社会,也为我们家乡培养一些有志向、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知道,树人比授业要难,但总要往这方面努力,时不我待啊!”

人物简介

王弋博(1973-),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群“生态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重点学科“生态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植物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主讲人,天水师范学院“生态学”校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植物学会会员,甘肃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甘肃省教育厅产业引导项目、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各1项,天水市科技支撑项目4项,天水师范学院“青蓝人才项目”1项。2005年获得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得甘肃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17年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出版教材1部,参编教材和专著各1部。现任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名师心得

我从事高校生物学教学工作26年,带出的学生不少。他们中,有的远赴西藏支教20年,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有的长期在科研领域深耕,实践科学报国的愿望;有的成为中学教师或者做了我的同事,在续写教书育人的故事。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充满自豪和自尊。如果这也算一点儿成绩的话,我觉得关键是做到了“三真”。一是真懂。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真正做一个好老师,肩上的责任是很重的,要有真功夫。自己花拳绣腿、半斤八两,是教不出好学生的,这就是一桶水和一瓢水的关系。这些年,我一直在为装满自己这一桶水努力着。一门课拿到手,先自己弄懂了,才敢走上讲台。什么是真懂?就是对所学所教课程要明白主要观点、掌握理论实质、弄懂前沿问题、获得真知灼见。二是真教。有人说,大学生的学问是被老教授端着烟斗喷云吐雾熏陶出来的。这话一点儿不假。教书育人是精细活,讲功夫、讲奉献、讲殚精竭虑,直到像竹筒倒豆子,有一天把自己倒空了,告诉学生,老师教不了你们什么了,你们从此得自己努力,这才算教师生涯走到了真境界。三是较真。生物学是科学,师范院校又重在培养师资。做科学和做老师,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要较真。我不懂的学问,宁肯向学生承认也不装懂胡扯;每次上课前,我一定会认真备课,哪怕是讲过多年的老课,凌晨四五点爬起来再次备课也是常事。再难做的事,我自己绝不会也要求学生决不能通过阿谀奉承、耍小聪明这些手段去完成,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攀登。因此,学生们信我,尊敬我,愿意跟我做学问。秉持着“三真”理念继续教下去,一辈子做个好老师,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编辑:黄亚珠

责编:罗文研

编审:安建平

  

关闭

 
  最新资讯
  热点新闻
 
 

天水师范学院---新闻中心©2006-2013 联系电话:0938-8367704 0938-83626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邮编:741001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7号  陇ICP备15003457号